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新版网站>>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生物工程学院专访王伯初教授
发布时间  :  2021-11-18     阅读  :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吸取前人的经验,因为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让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院团委启智大课堂通过此次人物专访向在校同学展示了一位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态度,希望在校同学能够以学院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为榜样,在学术上英子整登、积极创新、与时俱进!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生物流变技术与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生物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以及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首批学术带头人。担任Colloids &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等国际杂志的编委。长期从事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及药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新药创制项目2项、上海市产学研项目1项、重庆市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大横向项目5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6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已收录200余篇文献,包括Dalton Transactions、Journal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Molecular Pharmaceutics、Ethnopharmacology 等高水平学术期刊;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采访之前,我们的心情很是复杂,激动兴奋又伴随着紧张,对此次采访充满了期待。然而,当我们走进老师办公室与王伯初老师真正面对面交流时才发现,他衣着朴素又和蔼可亲,能感觉到王伯初教授是一位非常愿意和学生交流、朴实又亲切的老师,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收获了很多。

现在,我们想把这些收获也分享给所有同学。让我们走进这位优秀的教授、平易近人的长者,去体会他作为一名优秀科研工作者令人敬畏的学术精神与态度吧!

Q1:老师,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您研究方向的内容,感觉都很有意思,请问您的研究是希望向人们传达怎样的思想呢?

答: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生态文明这个主题向人们传递思想,这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也是被国家所认可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社会绿色发展,便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除此之外,我们的研究也在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Q2:科技发展,时代变迁。请问您认为您现在所做的研究与过往的研究是否存在不同呢?

答:现在的研究肯定是有不同所在的。

第一,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导向改变了。我的实验室从建立起来至今已经走过十几年,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在解决理论问题上,虽然现在很多东西在实验室成功了,但是想要规模化生产,还需要着手解决工业上许多难以完成的事情,比如制造技术、新材料、生物酶工业化等一系列难题。因此,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针对这些难题去进一步研究,这也是研究导向变化所带来的结果。

第二,现在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发几篇论文以完成指标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更多地去思考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它是否满足国家的需求、是否能够真正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第三,我们聚焦于复杂基质定向转化、酶的设计及改造、生物反应器工程设计及制造等多方面所实现的原创性突破,克服国外同类研究不易产业化的技术瓶颈。我们的研究思路与他们是不一样的,是创新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不同所在。

Q3:回望漫漫科研路,老师您能讲一下这么多年做科研的心得体会吗?

答:一路走来,我的心得体会有两点,那就是做思想的倡导者和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数十年的科研工作,让我明白了思想才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东西,一个新思想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

 

首先,科研也在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多,如何整合资源来推动研究进展便成了现代解决科研难题的一种新方法,一种新思路。

其次,我们正在经历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研究导向的变化促使我们思想上要更多地以工业思维来实现技术创新。文章的数量只是专业知识、科研功底扎实的证明,但这并不能代表能解决国家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走的路会更艰辛一点,碰到的难题也会更多,但是实践证明了做这样的科研工作,它的影响力是更大的,因为它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除此之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非常重要。相比之前,现在的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更多,在相同产业化周期内能做更多事情,但一个项目要实现产业化必然需要解决许多学科问题。因此,我就很喜欢和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一起进行交流讨论,每一次的课题探讨我都总能发现一些新奇而有趣的东西。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关于诺贝尔得奖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管理学院的老师调查发现,一部分诺贝尔得奖者曾经所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都不是特别高。其实是因为这些诺贝尔得奖者的研究都不是主流的,他们所传达的是一种新思想,所以自然得不到主流老师们的认可,从而无法在影响因子高的权威期刊中发表。但是时间却证明了他们是对的,这其实也证实了我一直以来认同的观点:“做思想的倡导者——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Q4:王老师,请问您可以就“做思想的倡导者”这一点给生工学院的学子们在科研上提些建议吗?

答:我最希望的是学生们能够突破视野,眼光不要局限于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对此,我有三条建议。

首先,希望同学们在读研期间能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努力的同时还要对外界的信息保持敏感,把握住机会。很多人并不清楚全球物理技术现在发展到什么层面了,但是我们所研究的很多工作却离不开物理技术。思维面太过狭窄并不利于科学研究,因此,学习这些知识对我们知识体系的完善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次,要多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多与其他领域的学者交流,很多想法便是由不同学科知识碰撞所擦出来的火花。“互联网+”时代,学科交流的途径有很多,特别推荐同学们去听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讲座,参加头脑风暴类活动,开拓视野。

最后,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运用发散思维,对课题研究中的学习方法展开思考,也许你做的东西在别的领域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更大的作用。

采访的最后,王老师还非常热心地告诉我们:“科研的道路注定不能一帆风顺,前进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科研人应该有自己的坚持,也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老师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在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把握准大的方向,以便于学生少走弯路。我希望各位同学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这样老师在下次备课的时候才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促使老师能够不断学习,学生强则老师强。所以,老师希望学院的学生们能强起来,独立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而不只是单纯地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局限于完成所谓的毕业任务指标。”

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采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位优秀科研工作者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我们由衷地敬佩王老师的学术精神与学术态度,也由衷地感谢王老师能够分享他的科研心得,希望同学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攀学术高峰。

平博手机官方网址